你应该懂得些世故再老呀
在一位学者的微博上看到一段话:“80年代我们年轻时根本没房,却照样‘吟诵诗歌、结伴旅行、开读书会’“ 云云,结论是”现在的年轻人都咋了?”这种腔调我听到的不少,值得一驳。如今流行穿越,但以古非今的穿越要不得。法国小说集《大树》(贝纳尔·韦尔贝,戴露译,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8月版)里有一篇小说《穿越时空之旅》,写时间的穿梭中,人们回到“风雅的”路易十四时代。那时候有莫里哀,拉封丹,精雕细刻的围墙,美轮美奂的雕塑,“我还要去学学向女人献媚的艺术,那可是宫廷里的重要礼节”。旅游到了那个时代的巴黎后,发现没有排污系统的巴黎臭烘烘一片,医病靠的是放血,人还差点被当成巫师整死。动辄以古非今的人,不妨来这么一回时空之旅,比如回到那“魏晋风度”的时代,吃五石散浑身燥热长疮去。
以自己行将远去的人生,强做后人座标,更需慎重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欢喜与伤悲,牢骚与得意。“我们那年头”这般如何,多半已经指导不了后来者的生活。年龄不会自动给你加增智慧。能否智慧,要看你明不明理,有无独立思考的能力, 去判断不同环境下的是非轻重。作为一个可上可下的中年,对后来的人,我宁可承认自己的落伍,也不敢擅自将自己的生活经验,推广开来,以为它放之四海而皆准。对于年轻人的生活,我们可以不理解,不认同,但切莫动不动就说现在年轻人怎么了。不妨自问:我自己这一代又怎样?给下一代又创造了什么值得他们尊重的东西?
读过很多很多交通事故中老人讹诈年轻人的故事,说句得罪人的话,我甚至觉得而今进入老年的很多人让人感到困惑。大家想想看,他们是在什么年代成长,又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?传统的好观念被一场一场的运动给格式化了,新的好的观念又没有进来,但是残余的旧思想并未除掉,所谓新时代的扭曲观念又来了。他们青少年的时候遇到的是运动和文革,他们盛年的时候是在一切向钱看的转型期。他们在乎的是什么?而如今的年轻人又在乎什么?我甚至觉得,现在年轻人很多比他们更有公益心,更有爱心,价值观也在开放的时代走向多元。
诚然,大部分时候,过去的背景是如今老人个人的悲剧,但也没有必要念念不忘。别的一代,也有自己的难处。夕阳西下,本来风光无限好,但若觉得人生的仗还没打完,想不留缺憾,想延续自己的想法,所以要抓个壮丁,陪着自己来打,恐怕就有不妥了。一些老年人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,以自己坐井观天的一些人生经验,试图去左右后人的生活,对“如今的年轻人”指手画脚,结果往往适得其反。但是年轻人又没法拿他们怎么样,所以只有哄着忍着,这何尝不是造孽?
我这么说,不是说不要去尊老爱老,这还是需要的。再者,对于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一概而论。老人和年轻人当中,都有好有次。我以前学定量分析课时,老师说常态分布(钟型分布),就一再强调,只有你先把苹果跟苹果比,桔子跟桔子比,算出标准差,才有可能拿桔子和苹果比。但是很多人随便从桔子中乱挑一个出来就去随机跟随便一个苹果比,这自然容易产生刻舟求剑式的时代错误。很多老年人热衷于点评甚至左右后人的行为,或许正因当年缺憾太多,想从后人的身上找补回来。但一代有一代的负担,一代有一代的环境,一代有一代的优势。你的人生没法复制,也不能粘贴,因为时间过久,控制键失灵了。
我想大部分老人都知道不去倚老卖老。但是就是哪些“极个别”,谁遇到都够吃一壶。在美国,人们都很忌讳别人说自己老,因为整个社会文化里,是崇尚让年轻人放手闯荡,遇到事情不轻易去插手,甚至在搭救的名号下干预。中国社会里,似乎老人的管束更多,让后来者无法放开手脚。人常说老人应该懂得人情事故。但我觉得人生最大的人情世故,就是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,不要越位错位。《李尔王》里的弄臣说过一句话很有意思:你应该懂得些世故再老呀。
继续沙发 太鸡动了 亲宝儿 鄙视楼上的。
宝儿的文章很不错。 真有文化 真的有这种体会
页:
[1]